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赵雪芬



乡村振兴既是国之大计,又是民心所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好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近年来,廊坊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一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乡村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强。近年来,廊坊市坚持整体谋划、注重党建引领、实现机制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每年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坚持“挂图作战”,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为推动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作出了贡献。

一是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全域整治、连片打造、三区同建、四村联创”的创建思路,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省级示范区6个,建成省级和美乡村505个,建成美丽庭院30281个,新建“小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1400多个,打造河北省美丽休闲精品线路19条,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片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廊坊和美乡村图景。

二是农业提质增效富民强村。绿色农业上水平。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功。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绿色食品认证企业50家,认证产品数248个,培育提升农业品牌138个。品牌农业显美誉。做大做强“番茄一号”等单品果菜类发展,做优安次、固安、香河精细叶菜类发展,打造了“北三县环北京蔬菜一小时供应圈”。规模农业显效益。截至去年底,实施蔬菜、畜牧、中央厨房(预制菜)三大百亿级工程,提档升级种植养殖基地,做大做优精深加工。全市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新增省级联合体7家、市级联合体20家,有力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家、农户20万人,年户均增收近万元。

三是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强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联动打好村庄整洁行动、拆除违建、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等组合拳,实施受灾地区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农村水电气网提升行动,全市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廊坊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仍有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有待解决。如乡村产业规模小、同质化、链条短、主体弱,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完善,农民主体性发挥不够等。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逐渐向外拓展、延伸,使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引领和宝贵经验。我们要学深悟透贯穿“千万工程”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不断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打好农业“土特产”牌。进一步发挥区位、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绿色蔬菜、精品花卉、水果生鲜、禽畜肉类等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品牌。逐步健全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强镇,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确立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入“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各地以村集体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不断推进“数字兴农”,提升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探索使用“一码通”,实现标识、溯源、预警等功能“一码集成”。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创新培育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积极探索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模式。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与仓储保鲜、加工流通、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环节发力布局。以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为牵引,加快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农事体验、帐篷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推进农文旅融合、农工商互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以乡村建设为重点,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眼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乡村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加快补短板、促升级,积极推进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在建设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原则,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真正把“垃圾革命”推向纵深。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现从短期突击“整”向常态长效“管”转变,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村集体和村民参与、部门帮扶、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推动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构建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片区化、集约化布局农村基本养老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保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本地企业、社会组织、乡贤等社会力量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多渠道增加教育、卫生等资源的有效供给,增加财政支持,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以乡村治理为保障,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强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充实部分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抓治理。健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围绕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实施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树新风。乡村振兴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利用村晚、村BA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上一篇:大厂:聆听“云端”宣讲 凝聚奋进力量
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 廊坊交出亮眼“成绩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