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努力把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自然生态要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先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生态功能,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深刻认识把雄安新区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重大意义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需要。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非首都功能。把雄安新区打造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保持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把雄安新区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以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承接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让产业和人口接得住、留得下、发展得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破解城市化难题的需要。人类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功能聚集的历史。近些年来,我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逐渐患上了人多、房贵、路堵、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大城市病”。设立雄安新区,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清醒认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就是要走出一条人口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避免以往城市发展人口高度聚集、功能过分集中、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为其他地区破解“大城市病”提供借鉴。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城,还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贯彻落实这些要求,要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城市治理等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新探索。可以说,雄安新区承担着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使命。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应着力做好“四个结合”

  雄安新区紧邻白洋淀这个“华北之肾”,既要利用白洋淀自然生态优势,又要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发展方向,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美丽家园。在具体工作中,应着力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坚持生态标杆定位,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容量硬约束,确立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严格标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探索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新路,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当前和长远结合。坚持世界一流规划建设质量要求,控制好建设顺序和节奏,充分吸收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是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和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坚持高端高新高效定位,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把雄安新区建成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地、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地、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四是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生态环境承载力定城市发展规模,严格区域环境保护,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耕地保护,加大造林和湿地恢复力度,重点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留足生态空间,把绿色发展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到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要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宜居新城。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宜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成果成效如何,根本上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来评判检验。因此,新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

  一是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持续推进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引黄入冀补淀等河湖库渠连通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加快推进白洋淀生态林带建设,大力营造净水护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积极推进白洋淀绿美生态走廊、环白洋淀生态景观绿化带、白洋淀连片美丽乡村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绿色屏障。

  二是建设绿色智慧综合交通体系。摒弃单纯功能布局和宽马路、大广场,采用多功能混合,密路网、小街区的宜人生活空间组织,提高通行效率。在全域推广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引入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共享单车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三是以生活环境舒适为导向。围绕居民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绿地、公园等,为居民休闲、健身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为中心,精心开展城市设计,打造精品建筑,统筹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

  四是建设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体系。突出居民需求导向,坚持精心精细精致管理,注重便利化、亲民化、长效化。立足国内领先,瞄准世界一流,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遵循先进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理念,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精雕细琢打造精品道路、精品建筑、精致街区、精美公园,塑造具有自然人文相衔接、传统现代相融合的雄安城市文化品位。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信息惠民工程,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

  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模式。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严格新区生态环境标准,依法开展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全面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动重点污染源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审核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实行全过程绿色管理,建立健全新区企业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采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机构或场所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倡导绿色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推进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加快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要探索新区建设发展新体制。体制机制创新是雄安新区发展活力动力的源泉。要按照中央要求,对标世界先进地区,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发展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活力,以制度创新打造低成本政策环境新优势,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新的更宽广的平台上增强雄安新区对国际领军企业、战略投资者的吸引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科学设置管理机构,整合行政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新区管理机构,赋予新区充分管理权限,提高服务效率。切实打开思路打破边界,全方位全领域推进改革创新,在土地、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强化政策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等方面,要敢闯敢试,勇当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新路子。

  ( 田学斌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
下一篇:景平:写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