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回忆 |
——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周年 |
1976年,我正在解放军驻承德某部队服役,时任班长,随部队参加了唐山抗震救灾,历时三个月。当年我只是一名年轻的战士,现在已过花甲之年。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纪念唐山抗震救灾的艰苦岁月,缅怀那些在这场劫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波及到整个华北及东北地区,承德更有强烈震感。营房摇晃起来。半夜里,我们跑出宿舍,集中在操场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中午1点,我连接到紧急命令,马上到团部集结,才知道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要赶赴灾区救灾。
我团由副团长傅其禹、副政委吕本传带领部分连队紧急前往灾区救灾。部队行进之中,天下起了大雨,而且越下越大,部队在大雨中急速前进。
部队行进到玉田县,就见到了农村震裂的和部分倒塌的房屋。越往前走,灾情越严重,毁坏的村庄越来越多。这时团首长命令:各连跑步前进,以最快速度赶赴市区救灾。集结地点是唐山钢铁厂和我部队驻唐山留守处。29日凌晨2点左右,我连赶到唐山钢铁厂,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救灾工作。
唐山抗震救灾,极其艰苦,因为没有先进的救灾工具和器械,最初就靠一双手。有的战士双手磨破了,鲜血直流,但是没有叫苦的,当时只想多救人。
每个连队配发几根五米长的塑料管。到深夜12点以后,各连派出几个小组(3人一组)到倒塌的楼房区,把塑料管伸进去,对着管子大声喊:“有人吗?”然后用耳朵听,用手电筒向里照射光亮。如果有生命迹象,一个战士再去叫部队救人,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探测生命迹象的,但是没有效果。
后来,救灾的工兵部队和各地调来的矿山救护队才有了一些吊车器械和救灾工具,其他部队一个团才有一辆4吨级的吊车。
虽然已经过去40年了,但有件事我至今难以忘却。当时,我所在的班被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领到一处倒塌的楼房处,他说他爸妈还活着。我爬进楼板的空隙,看到了他爸妈的头部,但看不见身体,当时我看到他爸已经死了,他妈还活着,用手不停地摸那个男人的头,但声音微弱。那个小男孩大声喊:“爸妈,解放军叔叔救你们来了,你们能活!”我带领全班战士奋力抢救,可是工具太落后了,用撬棍撬楼板撬不动;用铁锨挖废墟,无济于事。于是我就派一名战士去报告连长,请团里派一辆吊车来,吊起楼板就能救出那个女人。可是,等到吊车来到后,那个女人已经去世了。如果是现在,有先进的救灾工具、技术,有专业的救灾队伍,那个孩子的妈妈肯定能得救了。
我服役的部队,在唐山设有留守处(1969年之前部队驻防唐山,后换防到承德),我团有汽车连的一个排12人在留守处执行任务,除一人期间探家外,其余11人全部遇难。其中有两位和我同年入伍的老乡,一位是安次区古县村的宋振山,一位是广阳区墨其营村的李登杰。这两位战士都被追认为烈士,记录在安次区区志的烈士名录里。
救灾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水。开始根本没有水,炊事班的同志在钢厂找到一座蓄水池,而蓄水池上面有一层很厚的绿苔,把绿苔拨开,水都是绿的。用这样的水蒸米饭,米饭也是绿色的。八月份的天气正值高温酷暑,救灾中,我们依然要讲究军容风纪,要军装整齐。天热缺水,加上超强的救灾工作,有的战士累得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战士到凤凰山公园里找水,公园的游泳池里有水,但里面有很多洗澡的灾民,还有很多杂物漂浮在水面,即使是这样的水我们也喝了个够。后来,我们在救灾唐山传染病医院时,挖出很多葡萄糖液和生理盐水,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喝,而是全部上交,因为灾民、伤员更需要。医院后边有一条水沟,几天的大雨,小水沟积满了水,渴极了,我们就喝小水沟里面的水。
每个战士没有换洗的衣服,超强度的工作,一身身汗水把军装都变成了近白色,像帆布一样硬。战士们宿营的帐篷经过太阳的暴晒,里面温度都接近40度。有的战士还患上了肠炎、湿疹、皮炎等,但依然坚守在救灾前线,没有人喊苦喊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随着救灾工作的推进,全国各地救灾医疗队、物资队先后到达唐山。这时,我所在的班开始负责物资发放工作。救灾物资主要包括帐篷、食品、棉被、服装以及后来的生活日用品。我们从团部领到物资,到各灾民点进行发放。为了不使物资流失,我们建立了领发物资台账,使物资发放工作很有成效。以上的这些做法,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推广。可以说灾区很长时间过的是供给制生活。后来各主要街道先后建立了简易的大型商场,邮局、银行也都开始营业,使灾区人民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生活。
进入秋季,部队开始给灾区人民搭建简易房,使他们能够过冬。当人们搬进简易房时,门上都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每户都插上一面国旗,我们每一位战士心里也颇感安慰。
历时三个月的抗震救灾结束后,按照上级的要求,部分救灾部队先后离唐归建。我团离开唐山那天,我们换上新军装,军车上插上彩旗,每一名战士都向欢送的人群行军礼。唐山人民自发地举行了欢送仪式。他们敲着锣鼓,高呼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感谢亲人解放军。”有很多群众向军车上扔糖果、鲜花等,有的跟着行进的军车跑,直到跑不动了,才挥着手流着泪送别人民的子弟兵。这场景,使我至今想起依然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