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大爱撑起残缺之家
廊坊广播电视台 杨晨
大家好,我叫杨晨,是廊坊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播音员、记者。从业几年的时间里,我采访了很多人,也遇到了很多怀有梦想的人,他们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今天我要说的是张庆兰,她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同样也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善心孝行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道德楷模。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或大,或小,都在一路前行。
张庆兰是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永清镇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还是一位身体上有点残疾的妇女。她身高只有1.36米,走起路来也是一歪一歪的,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摔伤,造成了脊柱侧弯,又由于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然而身体上的缺憾并没有击垮乐观开朗的张庆兰,她性格要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样样是把好手。
1984年,经人介绍张庆兰嫁到永清镇三堡村,丈夫和小叔子都是先天耳鸣耳聋,身体虚弱不能干重活,公公双腿静脉曲张,全家靠着公公裁缝手艺艰难度日。自踏入婆婆家门后,她就挑起了全家生活的担子,把公婆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1992年,为了改善生活,张庆兰孤身一人前往北京摆摊,一家人的生活日渐改善。婚后几年,张庆兰担心自己和丈夫的身体残疾会影响下一代,还和丈夫收养了远房亲戚的一个孩子,给这个和谐的小家庭带来了欢乐与希望,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然而1998年,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张庆兰的公公病情加重了,两年后,年迈的婆婆又被查出患有肝囊肿,两位老人都需要人照顾,张庆兰没有一句抱怨,毅然决然得选择了告别自己心爱的工作,收起了包袱回家专心伺候公婆。
每天的辛苦自不必说,那段时间,对于张庆兰来说最困难的事,是体重只有40多公斤的她,要扶80多公斤的婆婆坐起,每次,她都是先把老人的头抬起来,然后用前胸顶住老人后背,一点点用身体的力量将老人顶起。后来,婆婆的病情愈发严重,自己坐着也困难。张庆兰把老人扶起后,还要背对背用力抵住婆婆,当婆婆的“靠背”。然而,儿媳细心的照顾还是没能从死神手里夺回这条生命,2003年8月,张庆兰的婆婆去世了。婆婆的去世给公公沉痛的打击,老人身体每况愈下。2006年,张庆兰的妯娌扔下了年仅8岁的女儿离家出走,小叔子因受打击,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看着眼前哭泣的侄女,张庆兰一把把孩子搂在怀里:“别担心,有大娘吃的,就饿不着你!”。就这样照顾小叔子一家两口的重任也落到了张庆兰的肩上。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是这一年张庆兰的丈夫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家里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给几位亲人看病,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了更大的负担。张庆兰一家靠着临街三间小平房的微薄租金维持生活,稍微闲点她就领些手工活补贴家用,还抽空出去捡破烂。
然而2008年,对张庆兰来说才是最艰难的一年,丈夫和小叔子因病相继去世,撇下张庆兰和公公以及两个孩子相依为命。
由于张庆兰多年照顾这个家,身体已严重透支,腰椎脊柱裂、高血压、心肌缺血等疾病缠身,但是她还是积极乐观得看待这一切,每天收拾屋子,照顾一家老小,一有时间就扶着公公出去走走。在张庆兰的精心照料下,85岁高龄的公公现在能拄着拐杖行走。老人看张庆兰没日没夜的忙里忙外,心里非常的心疼,所以说,自己穿的衣服能多穿几天就多穿几天,为的就是让张庆兰少干点,有的时候两个人还因为干活起争执。现在儿子刚刚找到稳定的工作,侄女也即将初中毕业,这成了她最大的希望。
30年来,无论老人小孩,她倾尽所能悉心照顾;无论生活多么坎坷,她从不退缩;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她始终微笑面对。她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贤惠对待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她用柔弱的肩膀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用大爱为这个虽然残缺却充满爱的家撑起了一个梦,赶考路上张庆兰的脚步铿锵有力,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传承尊老、敬老、孝老之风的道德典范。
很多人都会思考,是什么让她能够始终微笑面对苦难,坚强挺起生活的重担?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却充满了孝老爱亲之心,正是这份孝老爱亲之心让她懂得如何爱别人更懂得如何付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使很多人感到迷茫困惑,尽情的享受着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又彷徨于精神生活。渴望微笑却吝啬于微笑、渴望温暖却以寒冷待人、渴望公平却又向往特权……其实,我们都应当以张庆兰为一面镜子,与她相比,我们的生活算得上艰辛吗?与她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吗?与她相比,我们有理由不去孝老爱亲吗?张庆兰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大爱传递着人间的真善美,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每个急躁不安的人都能够向张庆兰一样,静下心来,缅怀孝老爱亲之心,微笑着去生活,那么生活本身就会阳光四射,而所谓的困苦与磨难又怎么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阴霾?一个典型一面旗帜,希望张庆兰的品行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去笑对困苦,积极生活,让孝老爱亲的文明之风在中国大地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