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故事汇
【百姓故事汇】【廊坊-好故事之城】支教日记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百年大计,应以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一个民族有没有未来看的也是教育!鲁迅曾说:“教育植根于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用稚嫩的肩膀,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

我叫张桂荣,是燕京理工学院的一名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段已经历时11年,但是还会继续讲下去的支教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举世同悲。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抗震救灾。我所在的燕京理工学院当年还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在得知这一噩耗后,全校师生第一时间动员起来,启动了为震区祈福和募捐活动。先后为灾区捐款捐物累计22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2008年7月,震后两个月,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经学校批准,组建“情系灾区 爱撒平南”四川汶川地震支教实践团,学校师生一行10人,赴廊坊市对口支援重建的四川平武县平南羌族乡,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我们的故事也从那一刻正式开始了。7月13日,经过近40个小时路途颠簸,支教师生们冒着余震、滑坡的危险,终于抵达了平南。那时的平南,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房屋、建筑、交通、通讯都严重受损,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繁……大地震对这个羌族聚居的秀美山乡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顾不上休息,大家徒步六七公里山路,来到华光村一户农民家里,拼上三张桌子,召集了全村26个小学生,为他们补习因地震未完成的课业。那天正好是一个6岁小学生的生日,师生们用中英文为他唱起了祝福生日快乐的歌,大家都感觉到,充满悲伤和压抑的平南震区,在那一刻洋溢着幸福,和希望。

燕京理工学院的对口援建学校是平南羌族乡的中心小学,我们当时为这所小学捐赠了现金2万多元用于购买课桌、衣物和体育器材,以及其他生活、学习用品。支教师生们还在平南乡的新民村、双沟村、华光村、龙治村分别设置了4个巡回支教点,相距上百里,大家每天都冒着余震、滑坡的危险在山路上奔波,前往支教点为孩子们补习功课。遇上恶劣的天气,停电、手机没信号都成了家常便饭。这时候,大家只能借助手电筒准备第二天上课的课件,做视频、写材料,有时候在黑暗中商讨具体支教事宜直到深夜2点才休息。在为孩子们上课时大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地震后或多或少出现了典型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症状。针对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支教团队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慰问、游戏、联欢等方式,帮助学生和家人尽快从地震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支教期间,团队共走访慰问灾民280余人。7月22日晚,学院支教师生与平南中心小学共同举办了一台主题为“手拉手、心连心”的篝火晚会,表演了自编自导的合唱、舞蹈、小品等节目,欢快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孩子们说,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快乐、放松过了……随着暑假的结束,燕京理工学院师生2008年赴平南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也要结束了。在此次行程中,大家历经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进手机没有信号的大山深处,第一次坐在民用三轮车上在大山的悬崖峭壁间穿梭,第一次挽起裤脚涉过冰凉的溪水……最让大家惊魂不定的,还是第一次在木头房子里感受6.2级余震带来的摇晃。但更重要的是,支教师生们见证了灾区人民浴火重生的点点滴滴,使大家对生命的尊严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深切地意识到“责任”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

2008年赴平南灾区的支教服务活动,不仅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普遍赞誉和好评,在燕京理工学院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领导给与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学子们把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不懈地传承下去——而这一坚持,到现在就已经是11年。每年暑期组织的赴平南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成效也越来越显著。从2008年补习语文、数学课程开始,2010年增加英语、美术、手工课程,2012年增加音乐、舞蹈课程,2014年增加法律、武术、足球、篮球等课程。其中2011年和2014年,大学生们带小学生们走出大山,来到北京,完成了看天安门、游故宫、爬长城、和外国友人合影,在大学校园学习等孩子们人生的许多第一次。2015年,我们总结支教工作经验,针对平南学生在学习中的多样化需求,运用自动化及网络技术,建立了“互联网+在线课堂”。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分学科建立补习班,针对每个孩子的弱科进行集中辅导。我们还单独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且在燕京理工学院校园网络平台创建了在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教学辅导,同时号召燕京理工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在线课堂公益活动。我们的努力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对口援建的平南中心小学的综合考评成绩从地震前的全乡末位跃居全乡第二名。

从2008年7月的第一次,到今天,燕京理工学院支教之路已经走了十一年,十二次支教平南。十一年来,参与学生数共计156人。十一年来,学院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累计26.8万元,捐助资金累计230万元。十一年来,对口小学受益学生人数共计310多人,   人考入心仪的大学,走出了大山。十一年来,无数的点滴故事让我们的心跟平南紧紧相连:我们不会忘记,一位阿姨担心这些来自北方的孩子们经常吃米饭不习惯,凌晨4点多就起床为我们蒸馒头;我们不会忘记,一位76岁的老婆婆,背着一个大背篓,走了将近一小时山路,为我们送来满篓子亲手种植的蔬菜;我们更不会忘记,每到返程的时候,学生家长们一针一线为我们做了当地传统的羌绣鞋垫,上面绣着“平安”、“幸福”的祝福。返程的汽车启动时,乡亲们放着鞭炮、夹道送行,孩子们跟在车后,追着、跑着,依依不舍,车上车下哭成一片。2018年,在北大,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提出的“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为燕京理工学院平南青年师生们,在平南的支教志愿活动这条路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我们将在这样一条时代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更加坚定,一往无前!

上一篇:【百姓故事汇】【廊坊-好故事之城】最美青春
下一篇:【百姓故事汇】【廊坊-好故事之城】青春火花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