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青年,你真懂马克思吗?

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宇文利教授

《人民周刊》:您认为,今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宇文利:马克思主义是永葆魅力的革命的科学,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当代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其意义和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为青年提供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本身的基本方法,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形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对于理解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解析林林总总的思想潮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以往一切学说的最为高远的价值关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从价值观上启迪和教育青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系统具有科学性、超越性,从而能够以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人生,关注并锻造更崇高、更远大和更壮美的人生。这对于青年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已暴露其内在矛盾和不可消除的内在危机的19世纪中期。它的诞生是应运而生的,是应解剖、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应运而生的。今天,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和制度内部的矛盾与危机并没有被彻底根除,一方面预示着资本主义还会存在并继续散发其活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尽管任重道远,但马克思主义仍具有现实针对性,具有无与伦比的解释力,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合法性。这恐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主因。

近些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在西方国家热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部分观点已经较为普遍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一大批西方学者特别是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马克思并重新思考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这些均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活力的显著例证。

《人民周刊》:如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理与青年实践上相统一?

宇文利: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武器的作用,但更重视实践。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面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鲜活的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能搞繁琐哲学,也不能搞“书斋里的革命”,而应当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用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指导青年的鲜活实践,避免自说自话和各说各话,避免“两张皮”。为此,应大力破除纯粹形而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字和理论革命,大力提倡以准确的观点、鲜活的语言和澄明的价值导向解释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加强对青年实践的正确引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引青年实践的方向和道路。

《人民周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如何“活”起来?

宇文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色,是自建国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施行的教育教学政策。

要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活”起来,我认为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规律办事,破除束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条条框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回归到科学教育本身;其次,要充分地面对实践、充分地把握实践、勇敢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用实践理性来破除思想僵化,用实践活跃课程的内容体系和问题系统;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育者要在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上下足功夫,要下大力气解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中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事业和职业的问题、知识和信仰的问题;其四,要充分地发挥青年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的力量,多采用互动、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植根于鲜活、厚重的实践土壤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周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迫切的课题是?

宇文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工程,是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完全割裂开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智慧,其运用和价值实现必然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展开,也必然有特定的主体人群。我个人认为,人的因素是最核心的要素,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工作中,大众化始终是目标、是任务。鉴于当今中国的发展现实和人们精神生活的现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灌注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中,让人们从思想上、思维上、精神上和价值上获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人民周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基本原理呢?

宇文利:马克思主义的确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两条需要高度注意:一、要在完整、准确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实践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任何科学如果不用之于实践都不会产生价值。为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运用于个人生活实践和国家的建设实践。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作为有效工具的基本方法。

《人民周刊》:北京大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请您简要介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传统与历程,这样的传统和历程赋予了今天北京大学何种职责与使命?

宇文利:北京大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和首要阵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早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批人中,有很多来自北京大学。1920年前后,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在北大和北京的高校中开设了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率先在全国开设政治课程并且行之有效。1992年4月,北大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历程,正是在此意义上说,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

从总体上说,今天的北京大学承担了四项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其一,坚持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坚信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站好位,守好门;其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和理论研究上走在前列,发挥表率作用;其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利局面和现存劣势;其四,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胸怀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中的思路,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时代化融合作出贡献。

记者 屈一平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专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
下一篇:社科院专家:房地产将进入市场调整期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