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一个好的南海战略需要预防哪些思维误区?

       2013年,菲律宾非法将中菲南海争端提交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由仲裁法院组建的临时仲裁庭于712日公布了最终仲裁结果。对于中国的南海权益,仲裁庭作出了非常不利和不公正的裁决,一时间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热点话题。随后,中国与东盟外长会议在老挝举行,在公布的联合声明中,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应坚持双边谈判处理南海争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近些年,相关国家和美国在南海的战略举动日益增多,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战略压力,中国的南海政策正在变得更加积极有为。在复杂多变的南海均势面前,审视目前中国南海政策的理念,预防一些思维误区,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好中国利益。

误区一,对华人合作的高度期待。南海仲裁案对于中国岛礁权益全面否定,从根本上危害了中国的主权国家利益。有声音认为,这为两岸携手合作创设了空间。固然,南海涉及五国六方,两岸合作有其必要性,但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政治性,两岸真正的南海主权合作短期内似乎无法落实。菲律宾华人血统的总统上任,及其一些较为温和的言论,也为中菲之间某种可能的合作提供了想象空间。但同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华裔血统同其代表国家立场和利益是两回事,相反,为了获得国内的支持,其在对华问题上反而会更加强硬。中国人强调血缘和地缘认同的情结,在南海主权斗争中应尽量避免,必须持非常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理性判断。

误区二,通过经济实惠获取相关方态度和立场的妥协。南海主权争端的两个核心小国——菲律宾和越南,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与中国存在紧密的经贸联系。鉴于他们对中国经贸的依存度,有声音认为,如果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就可以促进两国的政治关系发展,进而影响对方的舆论和态度。无论是从经济促进政治,还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战略威慑的角度来说,可以说,通过经济实惠来化解相关国家在南海争端上的强硬态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2011年中菲和中越签订的五年经贸合作计划,都起到了促进政治关系发展的作用。但试图用经济手段来化解主权争端,由于际效应受限,不仅可能增强相关国家的机会主义倾向,同时也会增大对方的期待。一旦受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对方国家的态度变化之快会超出想象。

误区三,中国在南海的和平形象是第一位的。到底中国南海战略的目的是什么,这恐怕有不同的声音。比如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利益,抑或维护中国的和平形象。在仲裁案及相应的峰会、安全对话会上,中国一直处于守势,面对相关国家和西方国家人士的责难,中国的和平形象经常被误解,受挑战。这里存在一个目标错位就是,中国南海战略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形象只是一种外在面子,是舆论的制约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要实现维护利益的目标,很难确保形象不受损害,即通过传统的消极手段是达不到维护利益的目标的。所以,在主权问题上坚定立场,坚固灵活性,即使国家形象受到损害,只要主权利益得到维护,这也是值得的。所以必须打破以形象为第一要务的思考问题方式。

误区四,和平谈判是南海问题的唯一出路。坚持和平谈判原则,有利于为中国的南海政策树立和平的形象,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值得肯定的南海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但从根本上说,和平谈判仅仅是维护国家主权争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其他的军事斗争和法律斗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维护主权方式。仲裁案凸显了法律斗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无论相关国家运用的国际法律是否合理,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这种国家法律斗争所带来的危害,都值得深思。和平谈判的思维也具有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对自身行动的束缚。

误区五,通过合作,共同开发,解决南海争端。合作是中国立场的基础,也是中国一贯强调和贯彻的方针。比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理念倡导后,在十余年前的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联合地震等勘测合作中有过较好的实践。同时,合作开发的政策凸显了中国自身和平与合作的形象。但是,如果不突破合作大局的思维方式,反而会进一步产生负面效果。如合作开发成了他方单边开发,就会导致中国自己不开发,实际上利益进一步被瓜分的局面。同样合作开发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局限,他方对于前提的不接受,导致合作永远无法达成。

中国南海战略和政策的积极调整,为近年中国的利益维护增加了实力基础和手段策略。应该说,相较先前相对被动的局面而言,目前中国越来越相信能够维护南海的主权利益,而且手段与方式也越来越精细。一个良好的南海战略,需要不断反思我们自身的思维盲区,进行优化和调整。国家与人一样,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而无法察觉改变,正因如此,反思中国南海战略和政策的思维定势,是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利益的重要和必要环节。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尹继武)

上一篇: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对话
下一篇: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访谈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