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始终不渝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户华为 嘉宾:徐永军 赵周贤 杨凤城 张忠家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法院在街头举行“党员奉献日”法律咨询活动,组织党员为市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徐永军

赵周贤

杨凤城

张忠家

  

  【我眼中的95年·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户华为

  嘉宾: 

  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 徐永军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赵周贤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杨凤城

  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 张忠家

  编者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95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宗旨意识;不同的目标任务,相同的价值立场。今天,四位党史专家为我们解读党的根本宗旨在践履中日益强化、在淬炼中不断升华的伟大历程。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记者: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题词最多的用语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我们党是如何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科学命题并始终不渝地践行这一宗旨的?  

  张忠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之势,夺取人民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有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的问题,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从普通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到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毛泽东践行一生的信念;从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到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人民至上成为党矢志不渝坚守的价值观。也正是在这一价值观引领下,我们党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创造出诸多人间奇迹。

  赵周贤: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历史证明,她是一个始终为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党,是一个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政治哲学的党。党章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以党章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对人民利益认识的轨迹。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强调,党在斗争中完全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只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努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则明文规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总纲在2007年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又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虽然不同时期的表述有所不同,但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目标始终如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全部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

  徐永军:我们党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解放求幸福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获得人民信任、拥护、支持的历史。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宗旨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丰富和拓展党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形式和途径,深化了全党对宗旨的认识,增强了全党践行宗旨的自觉性。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正确看待和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形成了一整套体现党的性质与宗旨的群众观点,并坚持用这些观点教育党员干部。二是不断探索和总结宣传、教育、组织、服务群众的方法,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三是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四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定党的纲领、制定党的政策,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奋斗。这四个方面的工作,使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般的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越抗越大、越抗越强,在解放战争中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的奥秘所在。这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新胜利的根本原因。

  杨凤城:“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党能够从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不仅在理论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在实践上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着眼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一切实践活动,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强大的敌人,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和优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目标。此后,无论是发动工人罢工,还是促进国民革命,无论是掀起五卅风暴,还是推动北伐战争,虽然革命形式不同,但都聚焦于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创建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无一不是围绕着推翻封建主义剥削和压迫,让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这一目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陷侵略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靠的就是“保家卫国”这一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也正因为此,广大贫苦农民踊跃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出现了妻子送郎当红军、母亲送子上前线等感人场面。没有人民的参与、支持和保护,就没有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同样,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全体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诚哉斯言!

  2.“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 

  记者:古人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对我们党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是如何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 

  徐永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把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概括为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还进一步把党的领导作用和党的宗旨联系起来,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要求全党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各项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这些重要论述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全党一以贯之地践行党的宗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张忠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指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对物质富裕、文化丰富的渴求,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党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

  杨凤城: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总目标出发,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多得实惠。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大力倡导和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都体现着人民至上,以人民福祉的增进为目标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为中国的改革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城市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领域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民间突破”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又一次印证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赵周贤:“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必然要垮台。执政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把实现党的长期奋斗目标与实现人民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一系列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施,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以实现人民利益为落脚点。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往开来,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保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得以实现,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体现。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记者:请谈谈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等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赵周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必须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期待更全面的小康生活,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如何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需要我们党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深化战略考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讲话,以朴实的话语、坚定的立场向世界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这也是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杨凤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扬人民至上的旗帜,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治国理念,他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的理念正在落实为党的具体实践——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人民整体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小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更好地用法律和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更是为了始终保持和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史和现实均证明,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才会把党放在心上,才可以变为依靠的力量。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法宝。

  张忠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间,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做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每项工作,彰显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民本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他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科学把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要求,从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到深化改革激发民生红利,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到全面从严治党,让人民监督权力,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是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也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的庄严承诺。

  徐永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化“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考量。它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重要思想,把我们对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如果我们脱离群众,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所有这些,体现的都是真诚为民的情怀,闪烁着人民至上的光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践行党的宗旨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了解党史,是面向未来的根本
下一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 怎么办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