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访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
  治国理政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

  【三大使命】

  ■一个崛起国家如何走向成熟
  ■一种古老文明如何贡献世界
  ■一个新的经济体如何去改变
  人类的未来

  【两个了解】

  ■了解天下,对人类发展态势、规律要清晰
  ■了解脚下,了解民心所向、民意所想、民情所趋

  ■本报记者 王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治国理政与传统的治国之道有何联系与区别?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开误区、防止跑偏?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

  不是简单解决生存问题
  而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

  解放新论:现在,关于治国理政有很多理论阐述,在您看来,当下提治国理政有怎样的意义?
  林尚立:中国发展到今天,不论从体量到内涵、从使命到责任、从挑战到机遇都非同寻常。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有非常强的自我追求,并且愿意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使13亿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重大时代使命。
  如果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对5000年文明有了交代、对13亿人民有了交代、对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也有了交代。这既是无上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治理这个国家、复兴这个民族、贡献这个世界,就成了今天治国理政所要面临的使命、担当和责任。
  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治国理政就不是简单地解决国家生存问题,而是解决国家发展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高的理念。这个理念来自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世界上对规律最尊重的政党。中国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党一直力图从规律来把握国家,从人类来把握中国,从历史和未来来把握这个民族。

  理念和思想付诸行动
  使发展更加系统有机

  解放新论:您刚刚谈到了理念。目前我们对治国理政的表述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架构角度看,理念、思想、战略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林尚立:从高度和广阔视野来定位这个国家、把握这个国家,构成治国理政的理念。理念凝聚了5000年文明历史的思考,凝聚了近100年中国人的沧桑反思和感悟,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期待。这个理念对中国是有意义的,对世界也是有引领性的。
  再来看思想。理念内涵的阐发、理念展开的逻辑体系以及由理念而形成的对现实的重新认知,就构成思想。换句话说,思想就是理念与现实对话形成的新认识、新目标、新理论,其中往往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
  第三个层面是战略。战略就是理念和思想付诸行动而形成的大布局、大措施、大方案。
  第四个层面,就是实践和行动。
  如果将这四个层面统一起来,就会形成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讲治国理政,总体来说是一个崛起国家如何走向成熟、一种古老文明如何贡献世界、一个新的经济体如何去改变人类的未来。
  解放新论:这是不是意味着治国理政是一个科学体系?
  林尚立:可以这么说。治国理政其实是一个切入口,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为什么要选治国理政作为切入口?因为中国今天处在一个如何走向成熟、如何走向定型、如何变成一个稳定持续发展体的过程中。因而,要推动今天中国的发展,就需要从全局、全系统来把握中国,创造中国的整体秩序与发展。治国理政正是这种实践方式的最好表达,其使命就是从全局和整体上使国家的组织、运行和发展更加系统、有机,由此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实际上是国家腾飞、民族崛起的思想体系。

  传统治理模式是有用的
  同时也需借鉴西方经验

  解放新论:与传统的治国之道相比,当下我们所说的治国理政呈现怎样的理论创新点和时代特色?
  林尚立: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是中国道路的实践产物,是中国道路走到今天中国腾飞所需要的思想体系。今天讲治国理政不是因为国乱、政乱,而是国兴、政兴的需要,对于这点一定要明确。今天的治国理政是为了兴邦、善政,因此说这是一个更高阶段的治国理政。要让国家变得更为系统、成熟、更定型,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国家。
  传统的治理模式是有用的。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天地人,二是生存与发展,三是中国与天下,四是如何实现大同世界。这套智慧维系了中国5000年。今天中国的崛起再次证明,中国文化是有凝聚力的,能够创造治理力,能够维系一个大型国家、大型民族共存与发展。人类再怎么变,也万变不离其宗。既不能失去天,也不能失去地,更不能失去人心,不能失去生存与发展。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是入世的,但入世不等于世俗,它考虑的是和谐。
  同时,我们也需借鉴西方经验。今天,我们构建的是现代民主国家,具体的操作和治理技术可以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的制度有中国特色,制度解决的是权力基本布局问题,解决权力从哪里来,权力为了什么。但权力如何运作得更有效、更规范、更合理,这就涉及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现代各种各样的政治工具、各国所创造的好的做法和办法。吸收进来后,把体制机制完善了,也就把制度巩固了,使制度优越性能够更好呈现出来。这是不矛盾的。大制度定型了,但运作问题要完善。事实上,作为一个学习型国家,我们之前已经学了西方很多的做法。比如分税制、政府预算、公共财政制度,都是西方来的。

  通过体制和机制再造
  打造成熟有序的国家

  解放新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建设与治国理政有着怎样的关系?
  林尚立:一个现代国家的建构,首先建构的是制度框架,即权力从哪里来、权力的性质、权力的布局等。制度要运作,就需要一套相匹配的体制与机制。这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就是构建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这个时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期。
  为什么我们这一轮的改革有这么多的项目与内容呢?因为它要建立一套基础制度和机制与大制度相匹配。以前制度有壳、有框架,但内容不充实,所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摇晃。
  今天的改革就是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全面完善、充实、规范、体系化、制度化。就像造房子,先要搭框架,没有一个国家一开始就有成熟的制度大厦。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成熟有序的国家,一要持续发展,二要制度稳定进步。这是国家发展的逻辑。到目前为止,所有成功的现代国家都经历过通过体制、机制再造,不断丰富国家治理体系,从而巩固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解放新论: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度建设与人的建设如何共进?
  林尚立:治理能力其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体系运行效能,即合理性、配套性、有效性;另一个是治理者,涉及组织、队伍、人才、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所以,人的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结合天下情怀脚下实干
  实现治国理政最大效能

  解放新论:有人说,治国理政像个大箩筐,好像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面放。在您看来,这一思想体系中最关键的那条主线在哪里?
  林尚立:当下若要不跑偏,治国理政还是要围绕“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来展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围绕着2020年战略目标展开的。它在整个治国理政体系中最具时段性、针对性,对未来具有长远影响性,是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一个布局体系。全面小康是千年梦想,全面从严治党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政党,全面依法治国是让中国真正变成现代化的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是使国家成熟、国家定型和国家综合能力上台阶。治国理政围绕“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呈现的也是治国理政。如果治国理政不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就失去了根与魂。
  再来看五大理念。治国理政追求的是发展,而这种发展应该是好的发展,即一个对历史、对未来都有交代的发展,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最少遇到挫折的发展。五大理念既是发展方向,也构成了行动哲学。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当下的发展是否与五大理念衔接。中国过去改革有过一个框架,即改革—发展—稳定。现在我们把这个框架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统一的框架,那就是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其目的是使发展有质量、有综合效应,符合人的发展需求。
  解放新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
  林尚立:这里有两个维度。一是了解天下,对人类发展态势、规律要清晰,对国家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要清晰。二是了解脚下,了解民心所向、民意所想、民情所趋。
  要避免走入误区,就要把两个“了解”联系起来,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脚踏实地,开局创新。这是大国做事应有的气度。我们要有大国眼界和情怀,同时也要实干、勤勉、奋斗。只有将天下的情怀和脚下的实干结合起来,治国理政才能实现最大的效能。
上一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肖冬松教授
下一篇:夏斌:开局之年经济抓好三个重点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