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大家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圆桌对话】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引未来,本版特邀请四位专家学者展开对话,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绩,以期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主持人

  记者 张 雁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王立胜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林建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授 张 浩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周 文

  记者: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请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都做了哪些准备,使得人们逐渐对改革开放形成了共识。

  

    张浩

  张浩: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教育,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摆脱了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精神枷锁,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为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思想宣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供了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确立了思想起点,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978年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周文

  周文: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刊发而引发的真理标准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明确指出了这场讨论的重大意义。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王立胜

  王立胜:那段时期,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准备。一个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强调生产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强调了增加消费的必要性。在当时,“短缺”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日常消费品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在讨论中存在一些分歧,但对于要重视消费,要避免“为生产而生产”,强调发展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方是高度一致的。这场讨论也将公众的视角重新拉回到“搞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这个大方向上,为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有利于”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提出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另一个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且使用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说法。当时理论界对这一提法存在分歧,反对的意见认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但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提法本身就包容着“调节手段”和“经济形态”的两分法,把“计划”归结为调节手段,不代表经济形态的根本性质。同时,这个讨论在理论和思想上再次强调了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是中国当时的计划经济,还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还是要采取货币工资、商品交换的基本手段。所以,立足“商品经济”这个基本事实做理论突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突破都指向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这些讨论,也在经济领域坚持了实事求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研究领域,谈谈这40年在实践当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林建华

  林建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我当时虽然只是个中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对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深远意义,但已经感受到中国大地春潮不断涌动,一系列事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张浩:改革开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发展奇迹,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首先,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40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至今稳居世界第二位。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已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再次,对外开放成就斐然。4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跃升至第1位,目前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后,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到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王立胜: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有三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预期寿命。从城镇化水平来看,40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2017年这个指标达58.52%,现在中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现代化。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40年来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0多倍;成功使7亿多人口脱贫,对世界脱贫贡献超70%,这是史诗般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均寿命来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76.7岁。这说明,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不但整个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人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也得到巨大提升。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改变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正是有了这些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记者: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边在摸索中前进,一边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理论,保证了改革开放能够不断破冰前行。请问,4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取得了哪些关键的创新成果?

  张浩:实践是理论之源,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呼唤理论、催生理论。在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在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指引新时代的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砥砺奋进。正是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信而自豪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王立胜:正是通过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得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提出并践行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具体来说,这个理论创新中有三个方面的关系:基础问题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调节手段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理体制上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该说,中国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把握了这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只能靠私有制,也不能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会弱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通过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克服市场经济中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再例如,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必须依赖市场排斥政府干预,也不能认定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取代市场调节,而是要通过政府的产权界定、市场监管和产业规制,使市场在政府把控的良性方向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记者:最让您印象深刻,或者您认为最为重要的有哪些领域的改革?

  张浩:我认为以下三个领域的改革非常关键:一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经过不懈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对外开放领域的改革。从1979年初蛇口工业区设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1984年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到1990年中央推进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带,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三是法治建设领域的改革。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极其重要的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周文:就经济领域而言,第一是农村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及推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等,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一新,城乡一体化正在加快形成。第二是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巨大成就,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持续优化。经过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等艰辛探索,我国创造性地实现了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的融合,国有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第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让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呈现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不断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王立胜: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定位”改革也非常重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就是哪些是政府要去做的,哪些是不能去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是通过不断试错、不断总结来确定的,这个试错总结的过程,现在依然没有结束。但是,一个根本的方向已经在改革中确立了下来,那就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划定一个“分界线”,而是明确一个“互动点”,是政府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市场依托政府发挥作用,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方面的改革,一直都在推进,而且每前进一步,都是将政府职能界定得更准确。

  记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

  张浩: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二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三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党心民心协同一致,党内党外和衷共济,改革开放才有了根本政治保证,才能够凝聚起强大力量。四是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互利共赢有机统一起来。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五是把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有机统一起来。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是改革开放这一场伟大社会革命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

  林建华:我认为还有几点特别重要: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全世界和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不断演绎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三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对话嘉宾头像由郭红松绘)

上一篇:【学习时刻】冯俏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下一篇:中国改革的八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