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廊坊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困境与破局之路

廊坊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困境与破局之路

孟雅琪 吕书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博物馆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国务院、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就如何推动非国有博物馆的健康发展等问题制定了相关文件。

廊坊市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数量众多,这些都为廊坊非国有博物馆的创建提供了优渥条件。据统计,目前廊坊市共有31家博物馆,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二,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然而,截至目前,除地方媒体可见一些相关报道外,学界对廊坊非国有博物馆尚无系统关注。鉴于此,由廊坊师范学院数名师生组成的“坊间博馆员”小分队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线上调查等方式,走进安次区、广阳区、开发区与永清、固安、大城等区、县16家非国有博物馆,对其进行初步调研。

调研发现,近几年,廊坊非国有博物馆不仅数量迅速增加,仅大城县在2024年上半年就增加了两家,而且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与赞誉度。如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创新推行“酒旅”融合模式,将酒文化博物馆有机融入旅游路线,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随着博览园日均接待游客超两千人次的火热,燕南春酒文化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廊坊非国有博物馆成功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优秀案例。

相对于省内石家庄、保定两地和省外一些地区的非国有博物馆来说,廊坊非国有博物馆在通往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些需要破解的困境。如: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有些非国有博物馆难以更新展览内容、改善设施设备,甚至无法维持日常运营;半数以上的廊坊非国有博物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更缺乏具有博物馆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从而影响了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缺乏长远规划和社会认知度低也限制了一些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调查发现,有些非国有博物馆对其之后的发展方向尚无具体规划,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没有具体计划,就如何优化其社会教育功能等问题也缺少行动方案。调查问卷分析可见,知道“非国有博物馆”这一概念、知悉迎春酒文化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的廊坊市民还不到十分之一。这说明,廊坊非国有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困境,“坊间博馆员”小分队从文化生态理论的角度为廊坊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首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如在土地租赁、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予以倾斜、优惠,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另外,高校可以与博物馆开展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博物馆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博物馆还应加强与企业的联动,从而达成文化与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的良性循环。

非国有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国有文博体系,更以独特视角留存地域文化,激发社会文化活力。它们以多样展陈让历史鲜活、使小众文化出圈,更是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待廊坊能有更多非国有博物馆涌现,现有的非国有博物馆能成为增强廊坊文化自信、推动廊坊经济发展的巨擘,让非国有博物馆成为廊坊文化的新名片!

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廊坊市民间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410100005)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AI赋能新闻宣传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路径
下一篇: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