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环境治理逐步走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加大。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和持久性,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始终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他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行百里者半九十”。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环境治理逐步走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问题的难度会加大。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两个清醒认识”,咬紧牙关、笃定前行,一以贯之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大仗”“硬仗”,更是一场“苦仗”。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有攻坚克难的责任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解决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只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才能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当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以及转型升级的阵痛,一些人产生了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这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做到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松,以“不松懈、不放松、不歇脚”的坚强意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始终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本身就是资源、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从国际上看,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国内看,进入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绿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底色。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50多年的建设,森林资源总价值已经达到202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19.8;森林覆盖率由不到11.4%变成现在的80%,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塞罕坝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并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蓝天、绿地、净水等都是公共产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日益强烈,开始从“求温饱”转向了“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了“要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反之,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则是“缘木求鱼”。生态环境保护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经济发展反过来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2018年为例,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2%,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10.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了43%,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增产不增污。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始终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压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要坚决向污染宣战,牢守生态红线,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实现“不能污”“不敢污”“不想污”。

让生态红线成为“高压线”。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资源利用的上限,是不能触摸的“高压线”。长期对生态资源的过度透支已经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果不划定生态红线,不采取更加严厉措施,生态环境恶化就得不到有效遏制,美丽中国也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加快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一单”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与此同时,要强化生态红线意识,明确生态红线就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不能触摸的“高压线”,一旦触摸就要让越界者受到应有惩罚、付出巨大代价。

让生态考核成为“紧箍咒”。心中有戒,方能行有所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擅自突破生态红线、越雷池者,要敢于追究、严于追究、终身追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坚持生态优先,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让环保制度成为“硬约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制度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生态环境保护要取得实效,就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同时,要强化监督力度,让制度“长牙”。要综合运用通报、约谈、问责等手段,始终保持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和环保督察的高压态势,用严格的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就一定能实现。(牟永福

上一篇:思想纵横:领导干部应善于讲话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