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新发展——廊坊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年初,按照2017年度市社科联关于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统筹安排,市委农工部联合市委党校对《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新发展——廊坊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调研及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同时,对廊坊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途径及发展举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现予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是构建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文化等农村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趋势。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根据廊坊区位的独特优势和明显的产业优势、交通优势、地域优势、消费优势,田园综合体建设应当成为廊坊未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路径。近期,廊坊市委农工部会同廊坊市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中看到了廊坊乡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一、廊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近年来,廊坊市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实施多部门联动,以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基础。比如,香河县庆功台村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扶持培育藕荷产业,引进荷花品种210个,集中发展莲藕种植1.4万亩。在打造“荷花之乡”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宋辽文化,建成点将台、杨家寨水上主题乐园等历史人文景观14处,多次举办“荷花节”,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永清县土楼胜利村建立了占地3.5万亩的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蔬菜、香菊种植加工、籽粒苋种植、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他们在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后,又打造出集菊花种植、旅游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连续三年成为“9·26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分会场。这些典型村庄发展的实践证明,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必须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增强活力。

(二)非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乡村旅游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型产业。廊坊立足京津新的市场需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京津冀休闲目的地”定位,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城县南赵扶镇突出打造以明清家具艺术传承和红木家具制作体验、观摩、选购为主的特色产业,年创产值60亿元,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成为集红木原材料集散、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和红木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古典家具产业基地”。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收入279.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690余万人次,其中赴乡村旅游的游客占比达80%以上,培育了乡村自驾游、乡村度假游、乡村休闲游、乡村民俗游、乡村文化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典型40余处。二是文化产业逐渐发挥了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农产品等资源,融入科技、信息、品牌等要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跨平台、跨行业融合,为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内涵。固安县屈家营村依托元明时期世代相传的传统乐器,创建出以屈家营古乐为核心,融古曲、歌、诗、赋、舞为一体的舞台节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霸州市胜芳古镇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底蕴,南音乐会和花灯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吸引游客观光游览。目前,全市发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37家,形成规模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82个,产业园区8个。三是“互联网+”在多业融合中发挥了时空扩散效应。全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已建成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农村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各10个,村级服务站3080个,覆盖率达100%。2016年,全市网络代购完成订单2万多笔,进销存交易总额达1.7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优势行业交易平台为重点、特色产业交易平台为支撑、消费类交易平台为补充的多层次电商体系,荣获中国“电商百佳城市”称号。

(三)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经营,为田园综合体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软件基础。廊坊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一产与三产相结合,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农村特色产业、休闲产业、优势产业向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实现了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的转变。全市1116个美丽乡村中,有近10%的村街发展了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业。固安县林城村在对村内民居进行统一规划建造的同时,以地热温泉、生态农业、特色植物园等为支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先后建成了葵花观光基地、花海彩带景区、思源大院、温泉小镇等旅游观光项目,实现了“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完美融合。2016年,林城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永清县后刘武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托该村传承近百年的核雕技艺,打造核雕文化特色街,建设核雕博物馆、大师工坊等配套设施,通过组织核雕大师邀请赛、核雕文化节、交流会等大型活动,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冀派微雕艺术品牌,2016年销售总额超过3600万元。大厂县陈府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将伊乡森林公园、生态农场等11个自然景观工程有机串联,并配套建设了休闲驿站、特色农家乐等设施,形成了全长17.5公里的美丽乡村旅游环线。2016年,陈府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四)特色小镇的兴起与建设,为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与平台。特色小镇是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经省发改委批准,2017年廊坊推出了十个特色小镇,其中创建类4个,分别是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县云裳小镇、安次区北田曼城国际小镇、香河县运河文化创客小镇;培育类6个,分别是永清县幸福创新小镇、霸州市足球运动小镇、香河县机器人小镇、大厂创意田园小镇、广阳区西部金融小镇、文安县鲁能生态健康小镇。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有效促进了廊坊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乡土文化、互联网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效益显著的特色小镇发展示范典型。大厂县威武屯骑行小镇,是我省首批农宅合作社试点,该村整合闲置住宅30座,引入北京裕丰园旅游公司投资,组建了裕丰园民宿旅游合作社,以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禅修文化四大民宿旅游板块,形成特色集群,2016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45万元。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该村以“民间风筝看潍坊,宫廷风筝在廊坊”为品牌、以“传统制作、田园记忆、民俗风情”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成功举办了第什里风筝节、国际热气球节、国际马拉松赛等颇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参与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目前,该村年产风筝5000万只,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这些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效益显著的特色小镇典型,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廊坊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基础较好,起步较快,效果较明显,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农村资源缺乏深入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层次低、水平低。一是缺乏进一步深入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大多数乡村文化旅游景观都停留在对乡村历史人物和文化遗存的保护、整理、重现层次,既没有和现代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衔接,又缺乏对整体人文环境氛围的打造。只是景点加餐饮服务的简单组合,对周边游客的吸引度不高。二是缺乏专业性的精致化的规划。乡村开发的行政化、公益化色彩明显,市场化程度不高。即便是企业投资,也没有整体的系统的规划,往往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再加上人造景观、民宿旅游的低层次重复。配套服务设施、深度体验设施等都十分缺乏。三是产业链条短,旅游效应、体验效应、娱乐效应、产品效益没有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影响了创收能力。

(二)缺乏全局性的统筹管理,真正形成有实力、起带动效应的体制机制仍未建立。各个村庄都以点式的发展为主,缺乏更高层面上的管理与规划。虽然推出了像固安林城“万人小镇”、 香河庆功台“万亩荷塘”、安次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土楼胜利等一批亮点和典型,但在较高层面缺少统一协调、整体推介和有机调度,在力量统筹方面还有欠缺,以点连线、由线成面的局面还未形成,整体影响力、吸引力还较弱。

(三)奖补政策不配套,资源整合不顺畅。一是在土地流转、农宅租用等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现行政策影响了农村资产的盘活。综合体建设需要整合跨村跨社资源,按照现行政策,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不能取得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导致跨村跨社的农户进入综合体后办理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存在政策障碍。二是资金整合有待加强。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对农村区域的支持和投入逐年递增,但由于现有条块式的资金管理模式,造成田园综合体建设所需资金与现有帮扶资金缺乏整合。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建设急需资金,另一方面现有扶持资金无法投入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策建议

田园综合体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兴事物,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丽的新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为基础,结合产业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方式创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全国领先、具有廊坊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样板。

(一)典型示范,有序推动。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要求,田园综合体应当是一种有质量、有品位的有效供给,在于精而不在多,否则就会流于一般化。这就决定了廊坊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不能大干快上、遍地开花,消耗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应该本着典型示范,有序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批打造。一是重点打造一批已经具有一定雏形,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示范村镇。建议通过村庄申报、基层推荐的方式,筛选出10个左右条件具备的村镇,进行重点扶持,形成示范效应。二是挖掘培育一批具备一定基础的或者在文化、产业、环境等方面特色比较鲜明的村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环境特色的潜力挖掘,形成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储备资源。三是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自我发展和开发能力,形成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第三梯队。通过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梯次发展,实现廊坊田园综合体健康有序发展。

(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建设、文化挖掘、多业融合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专业性的统筹规划。一是整体环境规划设计。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就是要让人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点,应在规划的有效指导和管控下,通过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富有个性的景观布局、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去进行设计、建设和展现。二是文化发展规划。田园综合体是一个文化根脉突出的地方,要深度挖掘所在区域的人文之美,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对地方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在田园综合体予以展示。三是多业融合规划。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业融合支撑的载体,要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采用“旅游+”的思维和模式,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基本依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行融合,使一二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相互关联,形成链条,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多业并举、有效增值的产业综合体。

(三)创新模式,合作共赢。田园综合体建设涉及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用地保障、经营模式转变等诸多领域,在规划建设中既要贯彻执行好相关政策法律规定,也要从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必须与发展模式创新结合起来。一是人才引进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和常规限制,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企业高管、科技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创新人才。二是技术引进创新。实施“互联网+”,建设公共服务APP,提供创业服务、文化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三是运作方式创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企业应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体,鼓励企业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模式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政府主要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田园综合体建设顺利起步、积累经验、健康成长。四是资源融合创新。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整合乡村公共资源,打造更合理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可以整合一个县的教育资源,打造教育产业园区,把全县的教育机构协调进园区,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教育服务。一个县可以根据需要,打造若干教育园区,解决目前基础教育分散布局出现的种种问题。总之,田园综合体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目标和任务,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现全市振兴乡村战略做出新贡献。

(执笔人:王龙江、贾祥桐、刘翠芹、王树超)


上一篇: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下一篇:人民要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