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新起点上,需要怎样的理论创新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及时回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导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这种理论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创立的理论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也就是说,它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一种实践的科学。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反映在思想上的概念、概括同样会发生变化。共产党人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考虑运动的实际出发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不是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甚至让事实、实践来迁就理论。列宁引用歌德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提醒人们要关注现实生活这棵长青之树,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赋予理论以旺盛的生命活力。

这种理论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批判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总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概括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义和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应该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可供使用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理论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除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最彻底、最大公无私的理论。为此,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来克服缺点、修正错误,在吸取人民智慧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正是由于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成为一种不断满足社会变化和发展需要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统一

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先进政党,坚信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综观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已有的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外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不懈奋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而无往不胜,关键就在于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全国人民前进。这就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党的事业长盛不衰之奥秘。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开创新局面的根本所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刘靖北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党中央治国理政党建思想研究”项目首席专家)

上一篇: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下一篇:以增强“四个意识”提升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