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京津冀篇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京津冀篇



编者按: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有天然的合作优势。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三地携手并肩,打破“一亩三分地”、“各扫门前雪”的局面,开辟融合试验田,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现代化大都市群的轮廓日益清晰——“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成形、三地产业升级转移持续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不断深化。

尤其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这座跨省市的未来之城已承载着世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无限希冀。

京津冀一体化助推现代化

半月谈记者 毛振华

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三地产业深度交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北方经济“定海神针”地位愈发稳健。

由“竞”到“合”,协同创收

今年4月6日早8时,“现代哥本哈根”轮缓缓靠泊在天津港码头。这艘超大集装箱货轮当晚便又满载中国制造的机电设备等货物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奔赴欧洲各大港口。

“近年来,码头上来自北京、河北的业务稳定增长。2022年,50%以上的外贸出口滚装汽车业务来自京津冀。”天津港环球滚装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副经理金浩说。协同发展使津冀两地港口关系从业务竞争变为分工协作,向着世界级港口群迈进。

这背后正是京畿大地重布棋局、精准落子,书写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9年来,党中央以“破局”思维谋划根治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擘画大国首都长远发展未来,创造性地布局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首都发展新“两翼”,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单中心格局和盲目“摊大饼”的发展模式。201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随着蓝图次第展开,三地产业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摒弃同质化竞争,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既拓展了北京企业的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

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的第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坐落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加速成长为“协同高地”。“累计注册1031家市场主体,产业用地型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说。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主动错身发展,是协同9年来的共同认知与宝贵财富。

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协同壁垒

三地之间之所以能打破边界藩篱,加速深度融合,与用现代化发展思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密不可分。

创立于北京、成长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卡雷尔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尹利说,卡雷尔在北京、天津的布局既满足了公司对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及高校技术资源的需求,又利用了天津制造业强市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

从分工协作角度而言,北京在全国率先“减量发展”,天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河北强力去产能治污染,都涉及地方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京从源头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腾挪出的空间为优质产业赋能。2022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达65.6%;天津累计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河北“十三五”期间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8212万吨、煤炭5590万吨、焦炭3144.4万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动能补位发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互认,京津冀鲁地区813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完善京津职称、继续教育资格互认互通机制……越来越多协同红利持续释放,直接使居民受益。

从京冀携手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模式,到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再到推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京津冀开始形成较为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初步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在体制机制瓶颈破除后,协同发展的后劲将更足,为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天津社科院副院长蔡玉胜说。

现代化营商环境打造北方投资高地

随着协同走向纵深,京津冀三地在打造现代化的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

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市2023年政务服务工作会议释放信号,聚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以及教育、就业、社保等,再推出一批区域通办事项,持续优化231项“京津冀+雄安”四地通办事项服务效能。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高效企业服务是这里的金字招牌。“今年五一假期,方特欢乐世界、水世界、熊出没酒店游客接待量可望攀高,景区通讯信号稳定性还要进一步提升。”五一假期前夕召开的生态城企业家座谈会上,华强方特办公室主任褚杰提出了企业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常规程序,新建通信基站从提出申请到设备投用大概需要4个月,在五一前完成建设施工方案几乎不可能。生态城企业服务人员迅速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通信运营商商讨,两天就拿出了施工方案。

“一流营商环境是吸引和培育市场主体最重要的‘空气’与‘土壤’。”中新天津生态城政务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江舰说。

助力三地实体经济,金融系统也在破解融资难题。我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金城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面向京津冀中小微企业的“金企贷”,累计放款突破千亿元。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定制的“专新贷”,纯线上审批,随用随取,做到既普又惠。

2022年底,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中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宝坻站项目副经理郝喜刚说,两条城际铁路均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经过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宝坻区,在宝坻站分两个方向延伸,三地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这让陆石投资董事长邓钊往来三地更为便捷。邓钊出生于河北,就读于清华大学,创业在天津,他对协同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会引入更多企业融入协同发展的滚滚大潮中。”

产业协同释放磁场效应

      半月谈记者 张漫子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4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所在。9年来,京津合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城效应”强化;京冀围绕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通发展。

三地协同创新日益走向纵深,不仅推动区域实体经济由生产型制造向研发服务型智造转变,而且延链聚带,激活了业态的集聚效应。

活力:“一张网”织密,“一体化”提速

不足1天,快递可以从河北发至天津;不到1小时,通勤族可以从河北燕郊到达北京国贸;不足1秒,“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完成百亿亿次的运算。这是京津冀人流、物流、数据流的活力,也是三地协同的密度、速度、加速度。

“太快了!”北京市民黄小慧早8点从电商平台一键下单购买的新手机,1个小时内即在河北廊坊固安华夏接货仓分拣完成,当天下午5点不到就在北京家中收到货,开始使用。

“当日达”的背后,是京津冀轨道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正加速形成。

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均实现高铁1至1.5小时快速联系;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服务17个县市,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

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活资金流。从2020年5月18日签约到同年10月8日一期运营,位于河北廊坊的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仅用140多天就实现投产达效。

“以往转运中心分散在北京的3个区,车辆和人员往来费时费力,运营成本高。转运中心整体搬至廊坊后,快递全链路平均时长从53小时压缩至47小时,次日达的实现率由60%提升至95%以上。”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负责人俞林说。

动力:协同创新之花,结出高质量之果

走进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总经理杨锰拿起两块分别在北京、河北两地生产的凹凸件。轻轻一碰,两块金属严丝合缝,看上去就像一块整钢一样。“过去这种高精密的零部件只能在进口机床上生产出来,现在完全由国产精密机床生产,异地生产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精密程度。”杨锰说。

机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装备制造的根本。高端数控机床的自主研发更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作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企业,精雕集团在2014年将生产组装部分搬迁至河北廊坊,实现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由此踏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杨锰说,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链接京津冀需求和资源,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已整合津冀产业链制造资源80家、供应链企业200余家,不仅扩大了津冀制造资源的“朋友圈”,还使在京企业的制造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实现批量制造能力。

      放眼京津冀,这样的产业协同每天都在上演。

      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8%;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23年1~2月,北京投资来源单位在津新设机构137家、落地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2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209%、923%。

雄安新区在建设物理城市的同时,一座数字城市也在拔节生长。这座数字新城以如此速度揭开面纱,与北京的技术加持密不可分。

“建设中,我们采用适度超前的原则部署交管科技设备、智能感知终端、边缘计算节点、C-V2X专用网络等智能化交通设施,融合物联感应、移动互联技术,为交通管理、车路协同、出行服务提供支持,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赋能雄安新区高质量交通供给。”千方科技技术负责人说。

2013至2022年,北京输出河北、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由71.2亿元增长至356.9亿元,年均增长率19.6%。“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推动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磁力:三地“链动”,“强磁场”激发耦合效应

在距北京联想总部170公里、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车间内不停挥舞着的19台机械臂在智能制造系统的默契配合下,平均24秒就下线一台台式机。

今年3月18日,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最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签约进行:数字科技、网络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86家创新型企业签约入驻,创下新的纪录。

三地携手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成效初显。“9年来,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由‘转移承接’逐步转向‘产业链合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说。

时间回到2013年,天津市宝坻区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牵手”共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第二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前期酝酿磋商,2017年初,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破土动工。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一直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也将创新生态与创新模式“移植”到天津。

承接优质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京津产业新城已形成生物制造和智能科技“双高引领”。加大软硬环境建设、拓宽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位于京津交通走廊要地的兴远高科产业园已从结构单一的1.0园区蜕变为产城融合的复合型4.0科创综合体园区,让在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科技企业安心落地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

现代化应用场景惠及民生

半月谈记者 王井怀

人口1亿多,GDP破10万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一座现代化宜居都市群逐渐屹立在华北大地上。作为北方重要经济引擎,京津冀的现代化应用场景近年来次第落地,上亿人口的获得感逐年递增。

交通现代化:高效、智慧、绿色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最先突破的领域。9年来,三地形成高效便捷的高铁网、公路网、水铁联运网,智慧绿色的交通生根发芽。

——高效便捷。周五晚上回天津,周日下午去北京,乘高铁如同搭公交,是不少通勤人的常态。

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2009年在北京工作时,便加入首批双城通勤大军。张健说:“车次越来越多,高铁地铁无缝对接,双城生活越来越像同城生活。”

9年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乘坐定制快巴从河北燕郊出发,1小时到达北京国贸;一件快递从河北发往京津,最快当天送达;河北廊坊的航站楼能一站办理京津三大机场值机手续……

——智能科技。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有一段“聪明的车+智慧的路”。“这段2.5公里的路程中,生态城对7个路口及2辆智能公交车进行无人驾驶改造,通过摄像机、毫米波雷达、北斗高精度车载定位终端等,实现车、路、城市大脑的互联协同。”中新天津生态城相关负责人穆晓雷说。

——绿色低碳。天津港是京津冀的重要出海口。今年1月,天津港3个滚装码头公司同时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成为全球港口首批实现全部“零碳”运营的滚装码头。

自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投产以来,天津港持续聚力绿色低碳,让码头这个传统的污染大户成为低碳标杆。据统计,目前已投产风力、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4.2万千瓦,年发绿电近95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7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万余吨,相当于植树20万棵的减排作用。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广认为,交通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做到高效、智慧、绿色等要求,“这在京津冀正逐步实现”。

教育现代化:均衡、科技、育人

京津冀是我国教育资源密集的区域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面向教育现代化,逐步协调内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化。今年1月,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开学典礼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保定同时举行。这是一所由全国学会组织、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的教师教育学院,成为京保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与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省域合作办学。在京部委属高校到天津市、河北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作,共建附中、附小、附幼。一批新兴学校在津冀落户。

——教育设备科技化。半月谈记者在北师大天津生态城附校看到,老师通过智能设备向学生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和预习任务,学生用VR一体机体验火星探测、细胞世界、地球结构等现实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情境。

201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十二项战略任务;2022年,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市10年来先后投入120亿元,完成三轮次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12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河北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新建校全部建成智慧校园。

——教育理念平等化。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天津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出一大批工匠式人才,并逐步走向国际化。2015年,教育部与天津市签署协议,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天津市亿彩津元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元超毕业于职校。“职校从来不应该是差生的归宿,学历不等于能力。”刘元超说,踏实干,多动脑,走进哪扇门都有精彩的人生。

医疗现代化:赋能、合作、惠民

京津冀协同提升医疗科技水平、打通堵点,立足民生破解“急难愁盼”,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不断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新技术赋能。北京一家医院通过AR+MR虚拟现实增强技术搭建医护人员内镜操作模拟培训场景。天津创办“微医互联网医院”,组织全国呼吸科、感染科、内科医生上线,为患者提供图文、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在线诊疗免费咨询服务。河北提出,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应用5G智慧医疗,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副院长宋光明认为,京津冀医疗健康产业呈现出“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趋势,运用医疗AI、医疗信息大数据库和智能诊治随访等新技术手段,适应大健康产业带来的变革。

——合作。今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实现“一卡通行”。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开通实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截至目前,180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服务,三地参保人员可持社保卡在定点药店直接结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

——惠民。2021年,京津冀“3+N”联盟冠脉扩张球囊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联盟地区冠脉扩张球囊价格从均价3401元下降至319元,与2020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0%。2022年,京津冀“3+N”联盟开展了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89家企业的20026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83.48%。

近年来,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明显升级,多个超大区域性联盟、跨区域性联盟相继试水。2020年《京津冀药品联合带量采购工作意见》正式印发后,集采成为降低京津冀群众负担的重要方式。

雄安:现代化不被高楼大厦定义

半月谈记者 张涛 齐雷杰 赵鸿宇 刘桃熊

以“千年大计”来定位一座新城的建设,在我国城市史上鲜有先例。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河北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先植绿、后建城,城市镶嵌在生态空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实城市与“云上城市”孪生共建,智慧城市无处不在;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职住平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15分钟生活圈”宜居宜业……走进雄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场景,俯拾皆是创新应用。

“将生态和自然规划到极致”

“千年秀林”绿意盎然,“华北明珠”水天一色,生态绿谷碧水潺潺。在这里,生态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发展的前提。放眼全球,很少有城市能像雄安一样,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要靠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集南北园林精粹,开城市山水长轴,展新区风景画卷——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园林事业部负责人武芳芳这样形容紧邻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的悦容公园。随着“千年秀林”建设和金湖公园、玉带公园等一批高品质休闲空间投用,新区累计造林4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4%,“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逸趣显现。

“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在雄安有生动体现。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格局,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绿化标准,规划绿化覆盖率达50%——作为雄安主城区的起步区,生态是城市最靓丽的基底,城市风貌不再是到处高楼林立,满眼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

走进建设中的启动区,贯穿南北的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碧波荡漾,两岸景观带显露雏形。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党委副书记彭旭更说,在“寸土寸金”的启动区建设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的生态“双谷”,使得“港站城淀”融为一体,为城市增添生态魅力和自然灵性。

“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这副对联,既是对白洋淀景色的描绘,也是对雄安未来的憧憬。有“北地西湖”之誉的白洋淀,如今碧水映照蓝天,水鸟翩翩起舞。治污、补水、清淤疏浚,白洋淀水面开阔了,水质提升了,世界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等在此安家。鳑鲏鱼、青鳉、银鱼等土著鱼类纷纷重现,鱼类生物多样性达到高水平。

秀林、绿谷、淀湾,构建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揭开雄安的“三体”面目

      登上容东片区901智能网联巴士,乘客可体验无人驾驶之旅。智能网联汽车的最大特点是“聪明”。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巴士项目产品经理张静说,车辆配备了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与布设了智能信息杆柱的数字道路相配合,实现车路协同、耳聪目明的智慧交通场景。

雄安是我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建设布局的区域,数字道路建设总里程将扩展到500公里。目前容东153公里数字道路已投运,新区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一批智能交通技术示范应用成果。

规划建设之初,地上雄安、地下雄安、云上雄安“三座城”同步推进。城市全域实现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建设,每一栋建筑、每一杆路灯都在数字孪生城市中一一对应。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全城智慧化,催生出一系列智慧化应用新场景。

探访雄安,科技感、未来感、智能感满满。

位于悦容公园、外观宛若“大眼睛”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作为“城市大脑”,汇聚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数据,是“云上雄安”的中枢。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山说,新区搭建起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综合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CIM基础平台为核心的“一中心四平台”智慧城市基础框架,构建起“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管一张网、城市治理一盘棋”新格局。

街头不见井盖,抬头不见“蜘蛛网”,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给水等配套设施安装在地下综合管廊里。这一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

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的雄安新区产业互联网平台,可将优惠政策分类精准推送到企业,搭建起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间的桥梁;科技创新券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实现“秒兑付”。“雄安新区产业互联网平台采用多种加密手段保护数据安全隐私,为企业建立‘企业数据账户’,进而实现数据确权、数据增信和数据赋能。”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雄安区块链实验室副主任孟宏伟说。

依托大数据技术,企业在新区政务服务网填报信息时可实现材料复用、“智能回填”,省去人工重复填报的烦琐;“智能导办”AI客服可“一对一”引导办事人员填报表单,提高网办便利度。

“居民就是城市最宝贵的礼物”

走进容西片区第一养老驿站球类活动室,一场乒乓球擂台赛正在上演。两位老人直拍快攻与横板削球你来我往,引得观战人群欢呼不断。

“过去,学生们上体育课遇上雨雪天气,只能临时取消或调课。现在有了风雨操场,配有制冷、制热设备,刮风下雨也可以进行室内体育活动。”雄安容和教育总校负责人说。

建新城是为了打造安居乐业的家园。如今,12万名回迁群众住进安置房,小区周边学校、医院、超市、公园、养老驿站等配套设施齐全,“15分钟生活圈”成为社区标配。新区还组织零工驿站,帮助回迁农户自主创业就业。

没有单一的城市中心,不搞“摊大饼”式扩张,雄安城市的组团式格局更容易实现职住均衡,减少群众耗在路上的时间。京雄高铁、京雄高速公路等已经通车,连接雄安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丽泽商务区的R1线加紧施工。

这两天,河北雄安方元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冯宇通过新区“自贸通办”窗口,办理了公司北京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省去了“两头跑”、“折返跑”的麻烦。全国率先上线企业跨省迁移全程网办系统,实现了京雄两地间企业档案信息互联互通、实时互查……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雄安新区建设未来有望不断刷新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想象力。

转自《半月谈》

上一篇:京津冀发布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区工作规则
下一篇: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打造中国北方时尚中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